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需处理好“城市化”与“遗产保护”间关系
信息来源:连网 发布日期:2022-04-26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编者按

英皇娱乐棋牌:是山海文化的汇聚地,具有浓郁的海洋、山地文化自然生态和社会禀赋。日前,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南京、连云港两地以视频连线方式,组织召开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论证会,对我市《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2021—2030)》进行论证,拉开了我市新一轮的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建设工作。为此,本报特开设专栏,关注这一项目推进情况,为我市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特色海洋区域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践行国家相关战略目标等,提供有益参考。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文化遗产是保护、传承,还是破坏、毁灭,人类对此有过深刻的教训,也积累了宝贵经验,最终形成了协调处理城市化与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理性路径,并将其成果纳入到文化多样性共生与和谐城市建设的事业中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坦言,中国当代城市化速度迅猛,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事实上,“城市化”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并非完全冲突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处理好这一矛盾,关键是把握好“度”:既不能为了城市化过度开发,使文物难以存续,也不能过度保护使其丧失活力——互相协同发展正日益成为社会共识。而随着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的走深走实,对于这层关系的探讨也有了独特的“连云港语境”。

我市着力建设 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我国对非遗保护的创新探索,是根据区域性非遗生态系统的特点划定特定的保护区域,是非遗整体性保护的具体措施。连云港作为山海相拥文化旅游城市、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发源地,具有省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全面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据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2011年,原省文化厅就同意在我市建立“江苏省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目前全省10个省级保护区中,唯一一个设区市级全域开展文化生态保护的区域,也是省委、省政府出台《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后全省第一个整体性文化生态建设项目。

而在此基础上,我市正在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最近,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南京、连云港两地以视频连线的方式,组织召开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论证会,对我市《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2021—2030)》进行论证。会议认为,该规划纲要与我市长期以来着力建设海洋文化高地、构建“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和先导区的发展思路相一致,对于传承连云港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特色海洋区域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践行国家相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据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据市文广旅局非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申报,是我国开展非遗区域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主要抓手,是增强国家文化发展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根本任务之一,是维系和培育文化生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自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事项。

“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仍错综复杂

徐福文化创意博览园、淮盐文化生态博览园、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镜花缘》文化产业园、连云港老街、民主路民国风情一条街……目前,我市部分大型文化旅游产业园区陆续建成;西游记文化节、白虎山文化旅游庙会等代表性项目品牌也在不断打造中……“不可否认,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我市在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人文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推进上所做出的努力。”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我市以其载体,扩大项目发展空间,提高传统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黏合度,形成项目整体性传承保护的大格局。

但实际上,一直以来,“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就错综复杂。曾深度参与了我市申名工作的贺云翱教授就有深刻认知。根据他的实践观察,在城市建设、改造和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文化遗产与不同现实利益的博弈可谓惊心动魄,最后被牺牲的往往是文化遗产。“在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中,破坏、毁灭城市遗产的行为层出不穷,唯金钱和商业价值在许多城市中成为发展指向,城市失去特色、失去灵魂、失去‘家园’、失去根基、失去文脉。”贺云翱坦言,当前不少地方的主政者认为,“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然而,我们完全可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贺云翱坦言,每个城市都存在不协调的地方,但最后都会矫正过来——像南京明城墙两边拆了上万间房子,最后建成了明城墙风光带。杭州西湖,之前几十层高的楼,包括一些高档会所,都拆掉了,后来才能申报世界遗产,一些国际会议才能在那召开。“我想,全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发展理念的偏颇,初期只重视经济指标,‘GDP为王’,生态、文化、环境、品质方面不重视。现在,发展观逐步地调整过来了,要更注重抓好转型发展的契机。”

回到港城发展实际,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我市正面临着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和创新型试点城市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主旋律。扎实开展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并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有利于保持全市自然、经济、社会、人文可持续发展;保护传承、发展利用地域文化精华,是一项利民惠民的新型社会文化工程。

城市遗产保护离不开“原住民”

“文化遗产不是代表着死亡,城市作为活的文化生命体,文化遗产也是这个生命体中的有机构成和核心动力资源。”贺云翱分析道:当前,城市遗产保护主要是三大问题,其一,旧城改造中的遗产保护问题;其二,历史城镇发展中的遗产保护问题;其三,原农村地区在迅速城市化过程中的遗产保护问题。

是否拥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历史底蕴最直观的体现,也是一个城市体现个性与延续活力的所在——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和弄堂、天津的小洋楼、苏杭水乡、平遥古城……这些不尽相同的历史文化街区、古镇、村道等,构成了他们独属的“城市记忆”,而这也正是这些城市在旧城改造、城镇发展、乡村振兴过程中,针对文化遗产保护摸索出的成熟样板和代表性案例。

当然,城市遗产的保护,不单单指保护那些眼能看见、耳能听见的遗产,还要恰当处理好一些街区、城镇、乡村的原住民问题。在以前的城市化改造中,很多街区、乡镇、农村都是采取“先搬迁、后改造”的操作方式,但这种方式越来越不被认可。很多历史文化街区没有了原住民,过度的商业化,人气虽旺,但缺了烟火气,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更有甚者,没了原住民,商业人气也不旺,成为鸡肋。

业内人士以为,我市在城市遗产保护的过程中,要吸取这方面教训。要在充分尊重原住民意愿的前提下共谋共商,让居民自主选择迁与留,鼓励居民留下来,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迁出的释放了空间,为改善基础设施和植入新业态创造条件;留下的或自住或租赁,根据建筑完损程度进行适当修缮整治。原住民由于审美和追求居住舒适度的原因,有可能主动改变老建筑的传统风貌,这时,街区整治工作者要走进百姓家,沟通好、协调好他们所关注的个人利益和街区保护之间的关系,保留住文化遗产所带有的独特“烟火气”。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