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数据服务> 数据解读

港城人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

  • 时间:2019-10-31 16:36:34
  • 来源:市统计局
  • 阅读次数:
  • 字体:[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英皇娱乐棋牌: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市居民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港城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解放初期,全市城镇职工主要靠微薄工资生存,农民除口粮外,收入微乎其微。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连云港同全国一样,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建设经历了曲折而又不平凡的历程,既有一帆风顺,也有重大挫折。这一阶段,生产力较为落后,发展缓慢,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相当低下,城乡居民收入长期处于低增长甚至徘徊不前状态。197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2元;职工平均工资487元,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年均增长不到3%。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期。1984年4月,连云港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国家级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潜在生产力得以全面释放。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后,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展热情高涨。2004年到2012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重振连云港,全面奔小康”目标,坚持以工兴港、以港兴市、以市带农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国际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经济连续9年实现高速增长。2013年,国家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连云港“一带一路”交汇点城市建设逐步走深走实,成效明显,全市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收入水平显著提高。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64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49元,是1978年的120.0倍,年均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73元,是1978年的162.8倍,年均增长13.6%。在岗职工人均工资75808元,是1978年的155.7倍,年均增长13.5%。

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全市生产力十分落后,工农业生产持续徘徊,市场物资供应紧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相当低下,绝大多数居民家庭生活仅仅维持温饱水平。改革开放后,全市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结构日趋合理。城乡居民物质消费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提升转变,消费水平由“温饱型”向“宽裕型”转变,消费档次由“普通型”向“高档型”转变,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消费领域“狭窄型”向“宽广型”转变,消费观念由“抑制型”向“开放型”转变,总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全方位提高。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445元,是1984年的40.7倍,年均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545元,是1984年的28.2倍,年均增长10.3%。

1.饮食从满足吃饱到吃出健康

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1998年降到50%以下,2000年降到40%以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1996年降到59%以下,2000年降到50%以下,2011年降到40%以下。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6%,比1978年的58%下降了26.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5%,比1978年的68%下降了36.5个百分点。

食物结构逐步优化。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居民食物结构逐步优化,吃好、吃精等注重营养倾向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农村居民肉、禽、蛋、奶等食品消费量显著增长。与1984年相比,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牛羊肉消费量增长了3.87倍,家禽类增长2.0倍,奶制品增长1.59倍,鱼虾类增长73.6%,蛋类增长70.5%,酒类增长2.52倍;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增长1.88倍,牛羊肉增长23.7倍,家禽类增长6.41倍,鱼虾类增长4.57倍,蛋类增长3.5倍,酒类增长2.9倍,奶制品已经成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一部分,人均奶制品消费量达到10.12公斤。

在外饮食不断增多。随着收入的大幅增加,居民消费观念也在逐渐改变,人均在外饮食支出不断增加。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饮食服务支出882元,占食品消费支出的13.7%;农村居民人均饮食服务支出291元,占食品消费支出的8.0%。

2.衣着从朴素单调到名牌时尚

温饱问题解决后,港城人民穿着消费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从“凭票供应、买布裁衣”到成衣消费,由单调、低档、耐穿逐步向多样、中高档转变。衣着消费已由过去的单纯为了防寒取暖向美丽、享受方面发展,开始崇尚自然、休闲、舒适,突出个性、追求时尚、注重品牌等特征明显。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717元,是1978年的20.6倍,年均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696元,是1978年的22.5倍,年均增长8.1%。

3.家庭用品从简易实用到高档享受

改革开放前,代表当时家庭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近乎没有。改革开放后,家庭耐用消费品迅速普及,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档到高档。目前,空调、彩电、洗衣机、热水器、电冰箱等已成为家庭的必需品。2018年,全市每百户家庭拥有空调城镇161台,农村102台;彩电城镇142台,农村137台;洗衣机城镇103台,农村97台;热水器城镇106台,农村91台;电冰箱城镇99台,农村90台。

4.交通通讯从缓慢不畅到快速便捷

家庭交通通讯设备日趋高档。城乡居民交通通讯方式产生了革命性变化,从电报、自行车到网络、机动车,信息消费已经成为港城人民新的消费热点。2018年,全市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城镇28辆,农村18辆;摩托车城镇21辆,农村40辆;助力车城镇140辆,农村129辆;移动电话城镇249部,农村240部;计算机城镇89台,农村51台。

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完善。初步构建了公、铁、水、空较为完备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是公路建设成效显著。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协调发展,2018年末公路总里程达1.2万公里。二是铁路建设全面提速。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投入使用,连青、连盐铁路实现通车运营,动车直达首都北京,港城阔步跨入高铁时代。三是“一体两翼”组合大港基本形成。连云港港口是全国25个主枢纽港之一,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沟通世界海陆运输的重要节点。四是航空发展掀开新的篇章。机场在运航线30条,通达北京、上海、广州、厦门、哈尔滨等27个国内城市和泰国曼谷。花果山国际机场开工,千万人次级别的航空枢纽建设拉开序幕。

邮电通讯快速便捷。1996年在全省率先建成程控电话本地网,1997年新亚欧大陆桥国际信息中心正式运营,开通了国际互联网站。2018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3.82亿元,邮政寄递服务完成7755万件,快递业务量13242万件。

5.居民住房从拥挤简陋到宽敞舒适

住房面积越来越大。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无论城镇还是农村,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建筑越来越高,楼房越来越多。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9.8平方米。其中,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8.8平方米,是1984年9.8平方米的4.98倍,年均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51.9平方米,是1984年14.1平方米的3.68倍,年均增长3.9%。住房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家庭,城镇占24.6%,农村占42.1%。

居住环境越来越好。住房条件的改善不仅仅体现在面积越来越大,居住环境也越来越好。特别是2018年省委作出加快改善苏北农民群众住房条件重大战略部署后,农村居民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据调查,2018年末,居民住宅外道路为水泥或柏油路面的城镇占90.4%,农村占69.8%;管道供水入户的家庭城镇占98.5%,农村占90.6%;主要炊用能源为液化石油气、管道煤气和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的家庭城镇占98.4%,农村占94.2%。

6.娱乐从单调枯燥到丰富多彩

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较好改善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得到了充实与提升,对子女和自身教育培训投入稳步增加,学文化、学技术意识不断增强,购买文化教育和娱乐用品的现象日渐增多。2018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7%,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等“三馆一站”覆盖率达到128.6%,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87.1%。城镇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支出3463元,占全部消费支出的16.9%,比1984年提高9.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156元,占全部消费支出的18.7%,比1984年提高13.7个百分点。

7.生存意识从活着就好到保健养生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认识已不局限于吃、穿、住、用上,保健、养生等被越来越多的港城人民所接受。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945元,占全部消费支出的5.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156元,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661元。

8.财产从捉襟见肘到家财万贯

收入增加,家庭财产增加,存款增加。2018年,全市住户存款1429.18亿元,是1949年的476.4万倍,年均增长25.0%。人均储蓄存款达到31619元,是1978年11.7元的2702.5倍,年均增长21.8%,平均每户家庭拥有银行存款9.8万元。

三、城乡居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效显著。连云港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系统谋划、精准发力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2018年全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实现程度为91.0%。六大类目标实现程度分别为:经济发展82.9%、人民生活95.5%、三大攻坚98.5%、民主法治95.7%、文化建设84.0%、资源环境89.3%。在49个具体监测指标中,已有24个指标达到或超过目标值,占指标总数的49%。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70年来,全市教育实施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特别是新世纪来,全市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着力打造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教育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强市步伐不断加快。一是高等教育飞跃发展。连云港高等教育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30多年来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进步。2018年,全市高等学校5所,专任教师0.23万人,在校学生4.16万人。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初具规模。连云港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2018年,全市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3所,专任教师0.37万人,在校学生6.51万人。三是基础教育不断加强。全市教育条件逐步改善,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育发展成果斐然。2018年,全市共有幼儿园596所,专任教师1.18万人,在园幼儿22.13万人;普通小学451所,专任教师2.65万人,在校学生45.22万人;普通中学180所,专任教师2.19万人,在校学生25.75万人。

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70年来,全市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逐步建立了一系列医疗、预防、妇幼保健、中医针灸等医疗机构,形成了一个遍及城乡、布局比较合理的医疗卫生网,医疗事业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全市医疗卫生投入不断加大,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农村卫生、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卫生改革等重点工作不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规模、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2018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2700个,是1949年的96.4倍;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44万张,是1949年的162.6倍;卫生技术人员2.88万人,是1949年的62.8倍。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全市致力于构建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事业逐步完善。在苏北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2018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0.27万人。医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80.1万人,城乡居民医保住院合规医疗费用报销达到70%,全市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