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k12498411/2015-00834
发布机构 英皇娱乐棋牌:人民政府 发文日期 2015-12-17
标 题 澳门英皇娱乐场: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连云港行动纲要的通知
文 号 连政发〔2015〕181号 主 题 词
内容概述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纲要。
时 效 有效 文件下载

连政发〔2015〕181号

澳门英皇娱乐场: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连云港行动纲要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中国制造2025连云港行动纲要》已经澳门英皇娱乐场: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英皇娱乐棋牌:人民政府

                                                 2015年12月16日

  

 

中国制造2025连云港行动纲要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纲要。

  一、明确中国制造2025连云港行动战略意义

  制造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与此同时,连云港制造业主要位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存在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薄弱、产品利润较低等问题,制约了经济质量效益提升,加快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近年来,以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趋势、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孕育兴起,连云港必须抢抓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机遇,对接国家制造业发展新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实施中国制造2025连云港行动纲要,作为争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来抓,推动制造业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注重速度向注重质量转变,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生产制造向创新创造转变,实现制造业发展的新跨越。

  二、构建中国制造2025连云港行动目标体系

  到2025年,建成国内知名的制造业强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规模结构提升。建立起完备的现代制造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5万亿,培育5个千亿元产业集群、10家以上百亿元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超过50%和40%。

  ——制造模式先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贯穿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全过程。重点骨干企业普遍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定制化生产模式在部分行业推广应用,依托工业互联网实现协同创新、智能制造、融合服务。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90以上,创建省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300家以上。

  ——创新能力强劲。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5%,有效发明专利突破3000件,拥有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3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家。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8%以上,产业基金、融资租赁等金融创新工具广泛应用。

  ——质量效益领先。工业增加率达到25%,中国驰名商标超过30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超过100个,省著名商标超过300个。主要行业产品质量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品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

  ——生产绿色低碳。形成集约环保、绿色低碳和循环再利用的生产模式,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30%,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20%。

  三、实施中国制造2025连云港行动七大工程

  (一)实施高端制造工程,突破新兴产业和高端领域

  围绕加快转型升级、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聚焦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等10个重点领域,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发展,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1.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重点发展新型抗肿瘤药物、肝病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现代复方中药、海洋生物医药等创新药物。加大特色原料药的研发,加快现代中药产业化。研发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临床检验设备、医用机器人、脑神经和脑认知设备、可穿戴设备及数字化康复医疗器械等先进医疗设备和高值医用耗材,拓展智慧健康信息服务产品。

  2.新材料。突破石墨烯、纳米材料等新材料前沿领域,发展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功能性先进复合材料,提升硅材料、新型电子材料至国内先进水平,拓展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强轻质金属合金材料。围绕石化产业链,重点发展高性能化工高分子材料。

  3.新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绿色能源。突破大规模储能、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新一代光伏等产业核心技术,重点发展2MW以上低风速风电机组、6MW以上海上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集中监控及智慧风场管理系统、风电控制系统及设备。采用第三代核电技术,推进田湾核电续建工程建设, 培育配套核电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制造产业。

  4.智能制造装备。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3D打印)、高性能数控金属切削与成型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柔性制造单元等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以及新型智能纺织机械、智能专用装备和精密智能仪器仪表、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智能化装备及关键部件。

  5.专用工程装备。加快发展碳纤维和氨纶成套设备、硬岩竖井钻机成套装备、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大型矿用电动轮自卸车、交流变频拖动输送设备、流体装卸设备等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成套装备,突破IGCC装备。积极发展大型高效智能化旋耕、播种、收割农业机械及食用菌工厂化设备等现代设施农业装备。

  6.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发展新型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海洋工程作业船、起重铺管船、水下工程装备、海上及潮间带风机安装平台、海洋油气储运板管等海洋工程装备。突破绿色高技术船型研制技术,研发动力及传动系统、通讯导航定位系统、电子电控系统等海洋工程及远洋船舶关键技术和设备。

  7.节能环保装备。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锅炉窑炉、低品位余热利用装备、清洁能源装备、机床再制造设备,研发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和工业有机气体净化、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电子垃圾、生活垃圾处理等污染治理成套装备,推进节能环保装备标准化、系列化、集群化发展。

  8.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重点发展环氧膜塑料(EMC)、高纯结晶硅微粉、熔融硅微粉、活性硅微粉、超细硅微粉等集成电路封装材料。突破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产业,研发关键元器件、专用电子设备、新型显示技术及下一代视频技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材料及器件。加快新型太阳能电池、电子整机装联设备和关键仪器仪表研发和产业化。

  9.网络通信设备。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推广应用5G移动通信技术、未来网络核心技术和体系架构。对接国内外知名网络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引进IPv6下一代互联网设备、智能家居、车载终端等项目,由加工组装向自主研发转变。提升宽带网络覆盖范围与接入能力,促进产业链发展。

  10.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行业软件在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工业生产、数字电视等领域的应用,开发自主可控的高端工业平台和重点领域应用软件。研发超高频和微波RFID标签、智能传感器、嵌入式软件、海量信息存储和处理、数据挖掘、图像视频智能分析技术。突破物联网核心芯片及传感器微型化制造、物联网信息安全、物联网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建设区域性物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在云安全、云存储、云数据中心绿色节能等技术方面实现突破。

  (二)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11.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突出重点行业,瞄准关键环节,围绕两化融合、品种质量、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大技改有效投入,全面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科学管理的水平。持续推进千企技改工程,拓展技术改造项目源,实现规模企业技改全覆盖,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12.推广应用数控智能装备。推进数字化控制技术在重点产业领域和企业装备上的应用,在大中型企业全面推广应用工业控制芯片、数控装备与系统、工业机器人等先进数控智能装备,提升产业装备数控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数字化控制技术在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产品上的应用,支持企业自主研发应用自动化设备,力争数控智能装备研发取得突破。

  13.推进数字化智能车间建设。突出企业智能化改造,推动企业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产品、设备、资源和人有机结合,实时感知、采集、监控有关数据,促进生产过程的无缝衔接,实现智能管控和全流程监控,提高企业在工艺流程改造、在线检测、质量性能提升、营销服务等领域的系统化整合能力,构建柔性制造单元、数字化车间。按照省智能车间建设标准和认定办法,创建一批智能车间。

  14.突破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依托企业全面实施智能化改造对智能装备的市场需求,着力突破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设立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激励本地企业加快先进信息技术在装备上的集成应用,集中研发工业机器人、智能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的机器人研发和制造企业、系统集成商和设备服务商,形成完整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三)实施融合制造工程,提升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15.鼓励定制化生产模式。支持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行业,通过互联网工具和零售门店引入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建立柔性、快速响应、定制化生产模式,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鼓励设计机构、材料供应商、生产企业建立产业合作联盟,形成平台化协作关系,实现远程定制、异地设计、当地生产的协同生产模式。选择特定行业、特定区域推行定制化生产试点,以点带面,逐步铺开,打响连云港定制品牌。

  16.推广应用电子商务。引导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支持制造业企业以电子商务为手段,革新品牌推广、营销方式、支付结算、售后服务等环节,以电商业态促进线下生产与销售,提高供应链协同和商务协同水平,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引进国内知名电商企业,加快电商物流园和配送基地建设,建设1-2个电商产业园和集聚区,完善电商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17.促进信息应用集成创新。推动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重点环节,加快信息系统集成应用,打造一批智慧企业。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建设统一集成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企业全流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增强企业资源共享和业务整合能力。创建一批信息应用集成创新示范企业,以先进典型带动全市规模企业加速信息化改造提升,以点带线、以线促面,全面提升信息化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

  18.加快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施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工程,推动制造业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融合联动发展。鼓励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计算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建立工业大数据开放平台,提供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等服务,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开展个性化制造和精准营销。推动互联网制造模式创新,建立优势互补、开放共赢的融合创新生态体系。

  (四)实施创新制造工程,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19.构建产学研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采取政府支持、股权合作、成果分享的市场化运作新模式,建设面向行业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关键技术服务平台。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整合资源进行重点突破,研发共性技术、标准和产品。

  20.促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研发机构,建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实现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科技成果持续增长。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全覆盖。

  21.加快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突出产业和市场导向,加快国家级高新区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公共服务,建设一批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全流程服务,打造新型研发服务平台建设的新标杆。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核心,创新孵化器要素整合机制,建立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针对不同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构建技术成果收益分配模式,促进平台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双提升。

  22.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瞄准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整合创新资源,组织联合攻关,在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研制一批自主、安全、可控的高端装备。

  (五)实施优质制造工程,推进企业质量和品牌建设

  23.完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建设和实施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适合连云港制造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大力推进质量认证、产品鉴定、检验检测等认证认可体系建设。鼓励重点产业突破核心技术、提升系统集成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增强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推动优势技术和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鼓励并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修订,推进产业联盟标准化,掌握产业技术标准话语权。

  24.加快提升工业产品质量。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和工业质量品牌创新行动,实施重点领域重大装备技术和产品质量攻关工程,集中优势资源破解制约我市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质量问题。推动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和专业性质量管理团队。建立和完善一批质量控制与技术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先进质量保证技术和智能装备应用,着力促进重大装备、关键原材料和基础元器件等产品的质量由符合性向适用性、稳定性和高可靠性转型。

  25.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推广应用卓越绩效管理、六西格玛(6σ)、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推动企业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分类管理制度,加强对关系安全、卫生、环保以及民生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行业准入与市场退出管理,将质量要求列入行业管理重要内容,加大对质量违法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建立质量黑名单制度。

  26.推动名品名牌创建。扶持连云港制造业名品名牌建设,鼓励打造拳头产品,重塑传统特色品牌,做强现有知名品牌,培育自主创新品牌,全面提升连云港制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基地实施区域名品名牌培育工程。大力培育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自主创新品牌企业,支持自主品牌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收购国际品牌,促进品牌国际化。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保护力度,建设有利于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

  (六)实施集群制造工程,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和企业

  27.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编制十三五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为契机,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产业布局、重点领域等,通过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多规融合,为项目招商和空间布局提供科学指引。推进规划用地规模和年度计划指标控制,统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制造业倾斜,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建立园区间统筹协调和利益平衡机制,对园区合作共建飞地招商项目实施税收分成,引导招商项目在市域范围内合理流转。

  28.增强特色产业链竞争优势。以区域重点产业为核心,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关系,打造石化、工程机械、风电、汽车及零部件、新医药、硅材料、高性能纤维、太阳能光伏、钢铁等九条特色产业链。按照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错位发展的原则,在全市集中规划建设30个特色产业园,打造市开发区生命健康、东海县硅材料、海州区装备制造等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29.壮大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设立产业基金、创投基金,对制造业项目进行投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市属国有企业改革。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兼并重组,迅速壮大规模,增强综合实力。引导成长型企业改制上市或到新三板等境内外市场挂牌交易,依托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持优强企业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赴海外参加专业性展会、设立境外营销网点等方式,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打造国内国际知名企业。

  30.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健全政府—商会—企业三方互动机制,推动民营资本与实体项目有效对接。全面实施小微企业上规模培育计划、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民营企业上市梯度培育计划。激发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落实中小微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和政府采购倾斜政策,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协作,促进企业提档升级。

  31.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生产制造、研发设计、市场开拓、物流配送等方面,促进产业链条向前端设计和后端服务延伸。加快发展保税物流、综合物流、第三方物流,优化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打造现代化智能化物流网络。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和品牌展会,办好连博会等大型展会活动。扶持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网络服务等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无缝对接。加快现代信息、科技服务、外包服务、商贸服务等产业发展,构建成熟的制造业服务体系。

  (七)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促进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2.提升工业能效水平。以冶金、石化、建材、电力等主要耗能行业为重点,组织实施锅炉(窑炉)、电机系统、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改造。推进能源智慧化管理,建设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升级改造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实施能源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持续开展重点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动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全面开展能效对标。实施能效领跑者计划,倒逼工业企业能效持续提升。建立节能交易制度,运用市场机制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

  33.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在石化、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对超标、超总量排污和使用、排放有害物质的重点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等机制。大力发展环保技术装备,鼓励企业加快源头减量、减排以及过程控制等绿色智能装备的改造升级,加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恶臭、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物治理装备技术发展,满足环境保护对技术装备的需求。

  34.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以汽车零部件、办公信息设备再制造为主体,培育具有较大规模的再制造企业,打造再制造特色基地。在消费品、装备制造产业推广易拆解、易分类的产品设计方案。实施市级以上开发区循环化改造,推广产业布局耦合循环链接,到2025年,所有市级以上开发区创建成为生态园区。

  35.强化节能环保监管。严格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执行国家的主要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严格实施项目能评和环评制度,认真落实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实行能耗等量或减量转换约束性条件。严格新建项目总量前置审批,实现区域污染物新增量指标与实际减排力度挂钩联动。加强节能环保监察执法,对超标准、违规使用落后用能设备企业,执行惩罚性电价和差别电价,强化对冶金、石化、建材、电力等行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的治理和监管,依法加大违规排放企业处罚力度。

  四、强化中国制造2025连云港行动实施保障

  36.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简政放权,对行政审批事项能减则减、能放尽放,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干预;放宽市场准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消除民间资本依法进入相关战略重点领域的各种隐性壁垒。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严厉惩处垄断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和侵权行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应用信用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严格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37.推动金融与制造业融合。鼓励企业利用商标质押、股权质押、众筹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通过中小企业私募债、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非公开定向融资工具等方式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建立市场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区域金融资源配置体系,为制造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推出个性化金融产品,建立有效贷款需求信息定期沟通制度,满足制造企业多种金融需求。建立金融运行联络交流制度和金融风险快速协调处理机制,提高经营主体对风险管理的预判力和处置力。

  38.加强制造业人才集聚。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招才引智载体建设,大力引进制造业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打造一支优秀高级管理人才队伍。适应制造业发展需要,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衔接、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培养一批技术应用娴熟、技能工艺精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

  39.有效发挥协会商会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资助补贴等方式,支持协会商会在招商引资、展览交易、人才培训、宣传推广、反馈诉求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适度推进一业多会,优先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发展一批新的协会。在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和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打造连云港制造民间智库。积极引进境内外产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化诊断服务。

  40.加强制造业发展组织领导。把实施中国制造2025连云港行动纲要作为推进工业强市的重要抓手,成立市级推进领导小组,强化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严格督查督办,推动政策落实。研究制定连云港制造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相关统计监测和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开展阶段性检查与绩效评估。实行市领导一对一挂钩服务重点企业,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帮助企业了解政策、用好政策。

  本行动纲要出台后,每年度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并明确细化相关财税扶持等激励引导政策。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