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模式,锻造出一批生力军!

  • 时间:2025-07-17 11:29:17
  • 来源:连云港日报
  • 阅读次数:
  • 字体:[ ]

云雾缭绕的大伊山,95后青年普查队员伦雪飞斜靠在一棵松树干上,将位置坐标导入奥维地图中,“与文物坐标点之间的距离还有49米!”身旁的普查队队长骆琳气喘吁吁,却很笃定,“这处船画,藏着宋代的海运密码。”这一幕师徒协作勘测的场景正是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以老带新”人才培育的缩影。

完成1046处不可移动文物的调查,新发现文物点308处,复查762处……过去的近一年内,我市“四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这离不开一只由15人组成的市级普查队。在这支队伍中,上至60后,下至95后,既有参加过“三普”的专业文保工作者,也有热衷于文保事业的民间志愿者,还有初出校园却矢志一线的“文保新兵”。在实地调查阶段,他们与各县区联动,踏遍全市3区3县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以及百余座山峰,彰显了“老带新”梯队的活力和斗志。

在东磊石刻群集中分布区域,60岁的刘洪雨带着几名80后、90后的年轻队员,俯身清理一块破损石碑上覆盖的泥土,“石碑一般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要想了解一整块碑的历史和文化,不能只看碑身上的文字。”作为我市文保志愿者队伍最早一批的成员,刘洪雨对文史堪称热爱,他指了指周围灌木丛,示意年轻队员唐欣、李明珠,“这附近一定还零散分布着这块碑的附属残存。” 果不其然,他们很快就在附近找到了碑座、石塔等相关文物。数月前,唐欣、李明珠等年轻队员还习惯性地以“孤立”思维寻找文物,如今在“刘老师”带领下,已能熟练运用“网状思维”,掌握多种碑刻等遗存的探寻路径。

“无人机升空!拍摄视角要覆盖遗址全貌。”在新海高中民国校舍旧址内,普查队员石峰辅助无人机操作队员操作航拍设备。这支队伍创新采用“1名资深专家+2名技术骨干+若干名新人”的梯队作业模式,将RTK定位、数字测绘等新技术与传统经验融合,助力“四普”工作持续走深走实。“我们拥有比较丰厚的文保知识和实践能力,而年轻人则擅长运用新兴的数字技术和设备,我们互相协作,互为补充,取得了显著效果。”石峰感慨道。

“普查不是简单记录,而是解读文明密码的接力。”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所长、市普查工作队队长张勇翻开一本2007年的文保档案——那是骆琳在参加“三普”时留下的资料。有着29年从业经验的他,曾参加藤花落遗址考古发掘、孔望山遗迹考古发掘两项重大考古项目,主持或参与“连云港石刻文物资源调查”“连云港封土石室墓调查”等一系列文物资源调查项目,“我愿利用四普契机,把毕生所学教给新一代文保工作者。”骆琳感慨。

如今,在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梯次培育”模式的践行下,多位青年骨干脱颖而出,伦雪飞和李明珠就是其中的两人。作为“95后”文博专业硕士研究生,这两位姑娘在刚入职时,就在“老带新”模式的运作下,参加了海州区张庄墓地考古报告编写工作,随后更是直接作为骨干人员,被安排到“四普”工作中。她们不无感慨,“前辈们带着我一字一句改报告、一脚一步挖线索,在短短一年多的工作中,我学到的知识,已是课本上的好几倍,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都得到了历练。”

四普“老带新”模式的背后,折射的正是我市文保人才梯次建设的有益成果。自2022年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组建以来,该所已从原本的6人扩编到现在的15人,近年来,更是通过名校优生选招、高层次人才引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考等方式招聘7名编制内的文物保护和考古专业研究生,充实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下一步,他们将把考古、文物保护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分投入到“四普”工作中去;借此既能锻炼队伍,也能为我市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支持”。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