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港城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创新驱动专场新闻发布会

  • 时间:2022-08-16 17:49:13
  • 来源:连云港发布
  • 阅读次数:
  • 字体:[ ]

时间:2022年8月16日10:30

地点:连云港发布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澳门英皇娱乐场:新闻发言人、澳门英皇娱乐场:办公室副主任张永华

发布人: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许东方,市委“两新”工委副书记、人才办副主任肖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知识产权局)四级调研员邢映江,市科协副主席、三级调研员郭强,江苏海洋大学副校长许兴友

发布议题: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英皇娱乐棋牌:贯彻总书记“后发先至”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水平推进建设创新型城市,在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公民科学素质培养、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下一步重点举措等情况

482e7392183aa61a91a9e1a53e8d4345.jpg

张永华: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各位参加“奋进新港城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创新驱动专场新闻发布会。本场创新驱动专场发布会是此次系列发布会的第二场,主要向社会发布党的十八大以来,英皇娱乐棋牌:贯彻总书记“后发先至”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水平推进建设创新型城市,在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公民科学素质培养、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下一步重点举措等内容。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许东方同志,市委“两新”工委副书记、人才办副主任肖双同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知识产权局)四级调研员邢映江同志,市科协副主席、三级调研员郭强同志,江苏海洋大学副校长许兴友同志。我是澳门英皇娱乐场:新闻发言人、澳门英皇娱乐场:办公室副主任张永华,本场新闻发布会由我主持。

下面,我们进行今天发布会的第一项议程,请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许东方同志发布十八大以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有关情况。

许东方:同志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市科技局,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很高兴参加今天的发布活动,在此与大家共同回顾十年来英皇娱乐棋牌:科技创新成效,共同展望港城美好未来。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连云港科技创新工作主要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科技创新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江苏作为我国首个创新型试点省份,在国家创新大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发出建设“科技强省”动员令,创新已成为江苏最鲜明的时代特征。连云港作为苏北首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市委澳门英皇娱乐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位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全市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科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88.17亿元,是2012年的3.9倍;占GDP比重达2.37%,连续三年苏北第1,较2012年提高1.08个百分点,涨幅高于全国0.55个百分点、全省0.43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3%,较2012年提高10.8个百分点,涨幅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全省1.2个百分点。二是城市内涵提档升级。陆续获批国家高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省级高新区和首批省级农高区。全省两个之一、苏北唯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落户连云港并全面开工建设;沿海三市率先创成海洋领域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型城市最新排名列全国第54位;国家高新区连续两年获省政府督查表彰激励,最新排名列全国第66位,创历史新高。三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5家单位和1名个人荣获首届江苏省科技创新发展奖,获奖企业数苏北第1。累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8项、省科学技术奖90项,其中,碳纤维领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医药行业产生了首位本土院士,也是全省首位非公企业家院士。

1776a854960a667f52fe7d4431751785.jpg

这些年来,全市科技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战略基点,以优化创新链布局为切入点,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全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

(一)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陆续出台“科技创新24条”、“科技改革29条”、高企培育、高新区高质量发展、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深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等科技“政策包”。全省率先设立市级科技创新奖;率先实施成果转化“揭榜挂帅”市级科技计划;率先出台科技信用管理办法、外国人才引进管理办法;首批启动疫情科研攻关项目;苏北率先试点“企业创新积分”制;持续开展“服务百企专家行”“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创新启动“资源集聚年·服务提升年”行动等,推动政策、资源、服务向企业聚拢,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年科技减免税总额由5.09亿元增至28.33亿元,增幅456%。

(二)坚定不移布局重大创新平台,战略支撑力量不断强化。持之以恒推进燃气轮机大科学装置预研建设,2020年澳门英皇娱乐场:出台专项扶持政策,项目概算正式获批、全面开工;2021年成立专家委员会,挂牌院士之家,燃烧室试验平台首次点火、一次成功,项目建设进入快车道。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验收、获评优秀等次,全省首批创成省级农高区。依托沿海区位优势和海洋科教资源,积极融入江苏沿海科技走廊建设布局,创成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集成政策支持原淮海工学院升格江苏海洋大学,成功创成首个省级学科类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组建江苏省涉海产学研联盟。建成全国首个中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首个医药企业国家靶向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前谋划、专班推进,国家、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三)坚定不移壮大科技型企业集群,创新主体培育提质增效。倾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全省率先探索实施高企培育“五步”工作法,实行“目标分解、领导带队、分片包干、市县(区)联动”工作推进四项机制,构建高企全流程培育链条。全力打造科技型企业孵育体系,建成省级及以上众创空间13个、孵化器17个、加速器2个、孵化链1个。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数达449家,是2012年的10倍。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597家,自2018年国家开展认定工作以来增加了4.7倍。我们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累计建成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6个,苏北第1,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2个。全市9家企业入选省创新型领军企业,苏北第1;6家企业入选江苏省百强创新型企业,苏中苏北第1。产生苏北前两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和首家北交所上市企业。

(四)坚定不移推动产业创新,主导产业竞争优势持续巩固。持续推动“三新一高”等产业创新发展,累计组织实施科研项目超2000项,下达各级科研项目扶持资金超10亿元。新医药产业承担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数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申报注册1类新药数约占全省1/2、全国1/8,恒瑞、天晴、康缘、豪森四大药企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医药企业创新力排行前列。新材料产业“黑白金”三色高性能纤维产业创新力全国领先,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端熔融硅微粉等打破国外垄断;先进化工材料产业提速发展,斯尔邦石化EVA材料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新能源产业打造出以中复连众、国能联合动力为代表的风电设备完整产业链,光伏光热领域的日出东方等企业行业领跑,“太阳雨”成为中国太阳能光热第一品牌。高端装备产业碳纤维成套设备、大功率叶片和海上风电机组、工程钻机等一批设备填补国内空白。流体装卸、电力辅机、矿山机械等领域培育出一批全国单打冠军企业。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5%,较2012年提升6.4个百分点,以两成的企业数产出了四成的工业产值。

(五)坚定不移推进协同创新,资源集聚水平系统提升。牵线搭桥,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澳门英皇娱乐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2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1个;与省高投、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围绕科技人才和企业服务,成立“两中心一基地”。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和长三角地区,常态化举办产学研对接、融资路演等活动,连续十年举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筹建“一带一路”技术转移中心,推进创新资源加速向连云港集聚。抢抓新一轮南北帮扶机遇,与无锡市签订科技合作协议,谋划打造科创飞地,引接无锡创新资源。累计引进省级企业科技副总426名,其中2022年137名,同比增长85.1%,总数位列全省第5;发展“校企联盟”1344个;集聚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202人,省“双创人才”144人、省“双创团队”4个。

通过多年努力,虽然我市科技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高质量发展、“后发先至”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三新一高”产业规模还较小,整体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企业总量还不多,高校院所、产业创新平台等科创资源相对较少,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偏弱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以后工作中加以推进。

二、未来五年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总体部署

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狠抓科技创新政策落地落实,聚焦最有基础、最具优势和最需突破的关键领域,汇集全球科技资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努力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高度融合的特色创新发展之路。一是重抓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前瞻布局、全力推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打造主导产业竞争优势,提升在国家、省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二是重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揭榜挂帅”,推进组建创新联合体,努力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和安全稳定。三是重抓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巩固实施科技企业梯队培育计划,完善全要素、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科技企业培育模式,进一步壮大科技企业集群。四是重抓产学研协同创新,坚持开放创新,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和南北结对帮扶科技合作,以及企业与高校院所间产学研交流合作,更大力度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五是重抓体制机制创新,优化政策供给和科技人才服务体系,加强区域间技术转移链接和配套合作,完善科技评价和考核激励机制等,进一步营造有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张永华:谢谢许东方同志的发布。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市委“两新”工委副书记、人才办副主任肖双同志发布十八大以来全市人才发展工作有关情况。

肖双: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在去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对加快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作出重大部署,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中央及省市委部署要求,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人才发展势头愈发强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才“家底”进一步夯实。我市以花果山英才“双创计划”、“521工程”为引领,形成了上下贯通、有序衔接的高层次人才引育体系,推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止到2021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89万人,较“十二五”末增加18万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达1.47万人,位居苏北五市之首;自主申报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数位居苏北前列;康缘药业董事长肖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我市本土院士零的突破,成为全省首位民营企业家院士。二是政策优势进一步彰显。先后出台“人才20条”、园区人才“十个一工程”、惠才强企“八条措施”等政策文件,打造了全链条支持的“1+N”人才政策体系。今年,我市发布“1+6”人才政策,进一步提高普惠性支持标准,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2.0版人才新政,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注入了更强动力。三是人才效能进一步提升。我市深入推进产才融合,全市10条产业链重点企业中,市级以上人才工程入选者占比超80%,全市上市企业全部为市级以上人才工程入选者创办企业,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发展已成为全市上下的鲜明共识。四是人才生态进一步优化。我市着眼人才所需所盼,将居、业、学、医各项服务打包集成,一网通办、一帮到底,市级人才专项资金由2017年2000万元提高至2022年的1.4亿元,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更加完备。

9b1579432f9d1332e9e013f953410ff4.jpg

今年年初,市委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提出未来五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总的目标是,加快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打造“一带一路”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同时,明确“三步走”的战略安排:第一步,到2025年,人才资源总量达108万人,高层次人才达8.2万人,高层次人才集聚水平明显提升,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人才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人才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第二步,到2030年,基本建成人才强市,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产业高端人才汇集,成为全国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产业人才新高地;第三步,到2035年,全面建成人才强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价值彰显、活力迸发的人才生态更加完善,重点产业集聚一批顶尖人才,人才竞争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怎样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我们将聚焦“五个城”建设的重点任务举措:

一是全力建好区域人才汇聚之城。在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的同时,重点集聚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海外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加快形成天下英才聚港城的良好局面。

二是全力建好产才融合发展之城。围绕10条重点产业链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产才融合、双链驱动”,持续深化“双招双引”“园区双落户”等机制,努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多层次人才金融产品供给体系。

三是全力建好创新平台赋能之城。推动市开发区、徐圩新区、高新区加快打造高能级人才平台,争创省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各县区建成各具特色的人才集聚地,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人才发展布局。深化与重点高校院所合作,建设一流人才创新平台和离岸孵化平台,更好发挥人才与平台相互支撑、双向驱动作用。

四是全力建好人才活力涌流之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人才创新创业容错免责机制,充分激发人才发展活力。

五是全力建好人才服务标杆之城。加大人才安居保障力度,在购房券、商品房人才优先购买等政策基础上,积极推动人才公寓建设,高效运行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完善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相关保障,精准回应人才的切身难题。

张永华:谢谢肖双同志的发布。下面,进行第三项议程,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知识产权局)四级调研员邢映江同志发布十八大以来全市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工作有关情况。

7657cbaa361fcdfa6c21495c65fec472 (1).jpg

邢映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澳门英皇娱乐场: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知识产权部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重要指示论述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坚持严格保护、统筹推进、重点突破,不断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以政策体系再塑为抓手,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新引擎

以澳门英皇娱乐场:名义出台《英皇娱乐棋牌:分解落实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目标任务的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知识产权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将“十亿元GDP发明专利拥有量”和“万亿元GDP高维持年限发明专利拥有量”纳入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考核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成立市知识产权和商标战略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有关部门和单位更加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全市上下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强省建设的合力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完成历史性重构,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实现集中管理。到2021年底,全市拥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示范县(区)3个、省级以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9家。

二、以示范载体创建为依托,打造知识产权发展新标杆

全市新增专利授权44039件、发明专利授权3961件,年均发明授权量是2012年末的1.82倍;新增PCT专利申请783件,是2012年末的5.22倍;万人发明专利达到11.55件,比2012年末增长7.88件。有效注册商标达99022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注册80件。地理标志产品(商标)达24件。一是推进中国(连云港)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创建。将中国(连云港)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为服务自贸区发展的标杆性工程,申报和场地建设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二是我市成功获批设立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商标业务受理窗口。2021年完成注册登记申请20件,注册商标转让登记3件,注册商标质权登记3件,担保债权达3000万元。三是推进示范创建工作全覆盖。以先行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建设县区为样板,推动全部县区和省级经济开发区参与创建。赣榆开发区成功获批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d481146896f93b3f5801c866ab3db043.jpg

三、以监管方式创新为抓手,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新路径

一是开展“一揽子”专项执法行动。开展专利、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北京2022年冬奥会奥林匹克标志等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二是实施“一站式”信用监管。建立知识产权信用信息管理、信用评价和失信惩戒等三项机制。三是开展“一体化”维权援助。对我市参与第129届广交会(线上)的54家参展企业进行全覆盖巡查。为第七届中国(连云港)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博览会和第二十三届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提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咨询服务。

四、以强企助企为目标,打造知识产权服务新时空

一是推进强企升级。引导889家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贯标备案,146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贯标绩效评价。获批省知识产权战略推进项目18项,建设省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7家,获中国专利奖金奖6项、银奖3项、优秀奖27项。二是推进金融创新。推动十余家商业银行启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2021年突破性的达成知识产权质押贷款63笔,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金额突破13亿元,同比增幅居全省第一。推动英皇娱乐棋牌:首笔知识产权保险成功签约落地,并给予保费50%补贴,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知识产权保护途径和方案。三是推进“打劣保优”。进一步规范专利商标申请行为,严厉打击非正常申请、明显不以技术创新和实施为目的专利交易、恶意抢注囤积商标等行为,净化专利商标申请代理环境,规范知识产权代理行为。四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知识产权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成效明显,知识产权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将知识产权领军人才纳入《关于鼓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中,已有6人获评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并获得政策支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深入开展,累计培训企业知识产权工程师800人、企业总裁及知识产权总监150人,18人获评知识产权中级工程师职称、4人获评知识产权高级工程师职称、1人获评知识产权正高级工程师职称,4人取得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国家审核员资格、50人取得专利代理人资格、260人取得品牌管理师资格。

五、下一步工作部署

我市各级知识产权部门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澳门英皇娱乐场:的工作要求,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全面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和“十四五”规划,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保护效果、运用效益、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为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精准施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推进知识产权事业高质发展。继续做好省市合作协议工作任务,制定7项知识产权项目认定管理办法,制定更加科学、规范、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知识产权规范性文件。二是完善知识产权基础能力建设。打牢企业知识产权基础,引导更多的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管理贯标。开展市级知识产权战推和高价值专利试点,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深入合作,培育开发高价值专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营造良好知识产权发展氛围。将宣传培训工作向基层延伸,充分调动县区及功能板块优势资源,结合属地特色产业,开展专题宣传培训工作,推动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优惠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发展氛围,让知识产权宣传深入人心,社会知晓率不断提高,让知识产权培训更接地气,企业获得更多实惠。

(二)目标清晰,科学布局,全面提升保护能力

一是推动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继续依托“中华药港”开展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力争2022年获批中国(连云港)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二是加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力度。进驻东海水晶城、赣榆电商产业园等我市多个重点特色产业集聚区,开展政策宣传、提供维权援助服务。对接连云港海关,为进出口贸易中的商标、专利等侵权案件提供法律状态查询及侵权判定等服务。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队伍建设。引进培养一批熟悉法律、专利代理、专业技术知识的专业过硬、素质优良、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组建专业高效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人才队伍。

(三)完善机制,扩大成效,服务企业创新发展

一是强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监管。开展知识产权代理行业“蓝天”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无资质专利代理、恶意商标代理、非正常专利申请等违法违规行为,整顿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提升整体服务质量。二是持续深化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拓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合作银行范围,扩大融资企业覆盖面。完善补助政策,多措并举助企纾困,降低中小科创企业融资成本。继续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和知识产权保险。三是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建市县两级联动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络。争创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网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省级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等国家级省级机构和牌子,提升全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总体格局。四是加强商标品牌和地理标志培育。落实商标注册便利化措施,着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商标注册引导力度,切实提高全市企业商标覆盖面。加强工业企业商标品牌培育和保护,开展商标品牌战略规划,不断提升自主品牌的影响力和附加值。找准地理标志品牌培育突破口,推动赣榆梭子蟹等优质地理标志产业强化品牌建设,建立健全规范化管理体系,促进与文创、旅游、电商等领域跨界融合,助力地方区域特色产业发展。

张永华:谢谢邢映江同志的发布。下面,进行第四项议程,请市科协副主席、三级调研员郭强同志发布十八大以来全市公民科学素质培养工作有关情况。

郭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对连云港“后发先至”和“打造标杆示范”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全力加强基础工程建设,着力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普惠共享”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生态,2020年我市公民科学素质比例达10.1%,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组织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澳门英皇娱乐场:成立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吸纳组织、宣传、教育、科协等29家单位为成员,各县(区)、乡镇(街道)全部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配备专(兼)职人员。先后制定出台“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纲要实施方案》,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常态化举办全国科普日、防灾减灾日、世界环境日等主题科普宣传活动,广泛开展院士报告会、志愿服务联合行动、科普大讲堂等6000余项科普活动,发放宣传资料300余万份,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科普氛围。

5b0b32ab118a3c9ea9fe4d6622bd1b4f.jpg

二是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有效提升。坚持从青少年、老年人、农民、产业工人、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素质提升工作。打造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品牌,连续举办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全省首家实现市县(区)长奖全覆盖。打响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品牌赛事30余场,近1万名学生获得国家、省级奖项。常态化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深入实施“双百工程”,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农业科技服务咨询等活动700余场,培训高素质农民10余万人次。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举办“安康杯”竞赛、市职工职业技能等大赛2000余场,总结推广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先进操作法11500余项。开展针对老年人的智慧生活、心理辅导、康养服务等科技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次。打造“山海守望·初心之旅”党性实践教育品牌,举办系列港城1+1名师讲堂,累计培训领导干部和中青年干部6.8万人次。

三是科普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坚持“共建共享”理念,积极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不断提升科普服务的公平性和普惠性。现代化科技馆体系建设初步形成,完成市级科技馆主体施工,建成3个县级科技馆、6个流动科技馆、2个农村中学科技馆、2个社区科普馆,建有52家专业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年访客量达30余万人次。整合社会各类资源,逐步形成手机、网络、电视、报纸、电子屏等多位一体的信息化科普传播矩阵,建成科普e站265个,科普公益宣传占全市广告比率高于15%。科普队伍不断壮大,深入推进基层科协组织力“4+1”工作,广泛吸纳“三长一家”5465人。全市建有科技志愿服务队伍153个、注册科技志愿者(科普中国信息员)18728人。连续举办五届中国(连云港)国际医药技术大会,约1000余位海内外知名院士专家、国内外著名药企等代表参会,271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但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发展还不够均衡,与苏南、苏中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需要持续推进、久久为功。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纲要》落实为主线,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打造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一是全民参与,营造“人人科普、科普人人”的良好氛围。发挥市县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各地区、各部门联合协作,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科普活动。

二是锚定靶心,提升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围绕“五大人群”科学素质提升,有序推进老年科技大学品牌建设,持续擦亮“百千万助双减”、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安康杯”等品牌活动。

三是创新载体,广泛开展主题科普宣传活动。精心组织好全国科普日、防灾减灾、世界环境日等主题科普宣传活动。实施科普信息化工程,融合媒体资源,打造全媒体、全平台科学传播矩阵,营造大科普工作氛围。

四是筑牢基础,强化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推进以县级科技馆、乡镇(社区)科普馆为重点的基层科普设施建设。推动科普场馆功能多样化、资源特色化、展陈专业化。建立健全各类科技志愿服务制度,加强科技志愿者的培训,不断提升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和志愿者的能力和水平。

五是协同推进,抓好制度机制落实。推动各县区将科学素质工作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本地区实施方案。加大科普经费投入。支持和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科普投入。

张永华:谢谢郭强同志的发布。下面,进行第五项议程,请江苏海洋大学副校长许兴友同志发布十八大以来我市高校服务地方发展有关情况。

许兴友:一直以来,江苏海洋大学扎根连云港办学,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思路,依托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自身海洋科技创新优势,精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和沿海发展需求,趟出了一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共生的办学之路。

一、坚持内聚外合,推进海洋科技创新资源跨界整合

一是不惜代价招贤纳士构筑产业人才高地。学校有博士学位520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2人,省特聘教授4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省双创博士(世界名校类)18人;省“333工程”、“省青蓝工程”、“省六大人才高峰”等省部级人才251人次;拥有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科技创新及人才团队11个。100余位教师被国内外高校聘为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聘请了蒋兴伟院士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兼职教授。

二是打造跨界融合海洋科技战略平台。2007年省科技厅批准建设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该机构是苏北首个重大科技创新研发机构。研究院重点围绕物理海洋、海洋生物资源环境、海洋化学、海洋药物、海洋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打造团队、培育成果,该平台已经成为学校学科融合和产业服务的重要载体。202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联合省内外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和骨干企业等创新力量,共同筹建了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联合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南京大学和省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中心成立的滨海盐沼湿地生态与资源实验室获批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目前,学校拥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20个。通过科技创新战略平台的打造,有力推动了学校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形成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研发和产业培育生成体系。

三是探索国际海洋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2019年学校与乌克兰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合作,共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江苏海洋大学马卡洛夫海洋工程学院,联合培养机器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同时还联合建设了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乌海洋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省外国专家工作室。

四是推进科教融合的孵化平台建设。学校坚持在立足自主创新的基础上,面向国内外获取创新资源,着力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发展,实现科技服务高质量发展。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并与政府部门和重点企业联合共建生物医药、乡村振兴、清洁能源、智能制造、应急管理等7个产业学院,其中,与市经开区、恒瑞医药等共建的生物医药产业学院,入选2021年省点产业学院建设点。此外,学校还拟与太阳雨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筹建碳达峰碳中和产业研究院。

二、增强海洋科技创新,助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一是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主动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学校坚持以“海洋科学”省优势学科为引领,省级科研平台为支撑,连云港“三新一高”主导产业为研究重点,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攻关,努力打造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和辐射源。近年来,学校在持续提升横向项目经费总量的同时,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产业转化,努力提高我校科技工作对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效支撑。学校先后与140余家在连企业共建校企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研究生工作站等各级各类平台载体120多个。2021年,我校教师入选省科技副总53人,居全省高校第6位,累计入选省科技副总177人。我市“揭榜挂帅”科技成果榜单征集遴选50项,我校贡献31项。2021年签订社会服务科研项目720项,合同金额逾1.5亿元。

二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增强沿海发展智力支持。学校是省海洋生物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海洋生物产业技术合作联盟的牵头单位,是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藻类和贝类试验站设站点,在海水养殖种质创新和海水池塘高效清洁养殖关键技术优化研究方面居国内先进水平。学校在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池塘高效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方面形成特色优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增产值68.5亿元,新增利润20.9亿元;在近岸海域海洋初级生产者应对全球变化尤其是海洋酸化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性发展海带、江蓠、坛紫菜等大型海藻轮养技术,先后培育出紫菜优良品系10余个,推广面积约20万亩/年,每年为紫菜产业贡献直接经济效益逾亿元。在海洋生物领域,学校利用自身的蛋白质技术平台现已开发出47种快速限制酶,涵盖行业内80%以上的应用,产品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从海洋微藻中提取DHA油脂的关键技术,参与项目“生物法制备二十二碳六烯酸油脂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三是以企业孵化为延伸,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学校大学科技园获批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技术转让项目21项,大学科技园在孵本地企业58家,获批省海洋资源综合应用开发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

四是以政策供给为保障,着力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省科技改革30条、省科研减负“2.0行动”,深化高校科研评价改革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支持专任教师离岗创业开展社会服务,统筹科技成果评价“破四唯”和“立新标”工作,加大政策供给,释放政策红利,强化激励导向,用好“指挥棒”,充分激发、调动广大教师潜心科研、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张永华:谢谢许兴友同志的发布。下面,记者朋友们可以就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

记者:我市围绕“花果山英才计划”即2.0版人才新政还有哪些重点改革举措?

肖双:与1.0版人才政策相比,我市2.0版人才新政覆盖范围更广、含金量更好、指向性更强、改革力度更大,下一步,重点要用足用好政策,强化落地落细落实,放大政策聚才育才效应。一是提升政策知晓率、利用率。围绕“1+6”人才新政,调整完善《英皇娱乐棋牌:人才安居办法》等10余个配套实施细则,目前已印发实施。组建人才新政宣讲团,赴县区、园区、企业开展送策上门,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结合新政制作人才工作宣传片,讲好连云港人才故事,做好省级以上媒体、各类新媒体的宣传推介,让人才政策执行有力、落地有声。二是提升活动影响力、集聚力。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依托人才新政,赴外广泛开展各类“双招双引”、产才融合对接活动,持续办好“花果山英才双创周”、花果山英才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聚才活动,实施青年人才“聚连·回连·留连”专项行动,形成品牌活动声势,放大聚才规模效应。三是提升产才契合度、融合度。发挥石化、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人才政策优势,聚焦企业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难题,加大对外招引力度,推行揭榜挂帅制,实行“企业出题、政府发榜、人才攻关”,集聚一批高端人才解决企业创新难点。四是提升人才工程系统性、科学性。深入开展国家和省级人才工程摸排申报,借鉴苏州、南通等地好经验好做法,借力市场化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机构,进行专业化项目辅导和落地服务支持,力争实现新突破。优化整合市级人才工程,提升花果山英才“双创”计划和“521工程”牵引作用,加大对顶尖人才、重点产业领域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的支持力度。

记者:目前中国知识产权(连云港)保护中心创建进展情况如何?

邢映江:一是创建前期准备工作已就绪。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与江苏省政府签订的合作会商议定书中明确建成一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推进连云港、泰州等设区市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经过一年多筹备,在机构级别、人员编制、场地等方面均已达到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目前中心建设选址“中华药港”,面积4000余平方米,已完成工程招标前期工作。

二是创建申报材料已完成提交。2021年7月底,省知识产权局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推荐请示和建设方案等申报材料,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在审理中。今年6月张家炯副市长带队赴省知识产权局协调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创建工作,省知识产权局表示将继续支持我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创建工作。

三是人才招聘初期工作已完成。已完成名校优生和高层次人才等9名人才招录工作,其中6名为硕士研究生学历,为保护中心建设储备充足的智力资源。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请问,我市在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方面有哪些举措?

郭强:一、搭建平台,开展科技实践

实施科普资源“百千万助双减行动”,有效推动百家基地(馆)、千名专家(科技志愿者)参与校内外科技教育活动,覆盖万名学生,切实支持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有效促进全市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广泛开展校园科技节、科普大篷车进校园、高校科学营、亲子科普游等探究性、启发性、创新性科学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通过参与、调查体验、实践、创作等方式,激发好奇心与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组织赛事,培养科学兴趣

我市先后打造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品牌赛事,每年吸引万名青少年参加比赛,不断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累计举办八届“市长奖”评选,省内首家实现“市县(区)长奖”全覆盖。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市近万名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连续三年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基层赛事优秀组织单位,连续十年荣获省级大赛优秀组织奖。

三、提升能力,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专题举办各类科技辅导员培训班百余场,累计培训人数近万人次。全市创建28所科学教育综合示范学校、12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名师工作室,通过示范引领,全市掀起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记者:请问,在服务地方发展上,江苏海洋大学下一步在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有哪些举措?

许兴友:在学科发展方面: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为两翼,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贡献和技术支持。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发展要求,立足学校办学实际,坚持“海洋主线、理工主体、人文基础”的学科专业定位,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

近阶段,根据学校总体发展战略部署,将把创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作为学校工作主线,将水产、海洋科学、药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列为博士点培育学科,全面推进对标建设。此外,学校还将积极申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进一步提升海洋特色鲜明、学科力量雄厚的科技研发和服务平台的数量和质量。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一是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紧紧围绕学科集聚人才,积极构建以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核心、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为重点、优秀青年博士为支撑的引才育才体系,引培集合形成一批高端人才集群。

二是学校坚持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创建工作为牵引,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每年70人以上的规模大力引进博士,着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撑,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三是解决好人才工作的“六子工程”(对高层次人才和团队要给好面子、搭好台子、提供票子、配好房子、解决好妻子工作、协调好孩子上学、帮忙解决好老子的养老问题)。

记者: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目前我市高企总量是10年前的10倍,成效明显。请问,科技部门在服务、培育科技型企业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许东方: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我市是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型城市。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中企业投入占比达到97%。一直以来,我们坚持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建立了系统化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工作机制,着力推进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科技企业集群,涵养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在政策惠企方面,我们出台了激励企业创新的系列政策包,覆盖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各阶段,全链条引导企业科技创新。近年来,市级财政科技扶持资金均优先用于企业科技创新政策兑现,推进应享尽享、免申即享。我市科技税收减免政策落实位列苏中苏北前列,2021年达28.33亿元。在创新服务方面,我们组织实施了“小升高”培育、研发机构建设、中小企业服务月、“资源集聚年·服务提升年”等行动计划,以企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企一策”进行精准化引导和帮扶;积极推广“苏科贷”,开发“高企贷”“连知贷”等科技金融产品,推进设立了首支市级科创基金、新材料产业基金,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仅“苏科贷”累计发放额就达到26.2亿元。今年疫情期间我们坚持做到科技服务不间断,采取线上线下融合办公,成功争取省厅容缺受理我市科技项目,保障了企业项目申报,获批省项目扶持资金是前两年之和的2倍。在资源集聚方面,我们坚持常态化举办产学研对接、科技创新大赛、融资路演等活动,全市科技系统每年举办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超百场,今年上半年就组织开展了产学研对接活动110场,新增产学研合作成果329项;连续组织了十届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累计1255家企业和团队参赛,实现了技术、人才、金融的高效对接。

张永华:由于时间关系,记者提问环节就先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想要继续了解的内容,可以与市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做进一步的沟通对接。本场新闻发布会就开到这里,谢谢大家。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