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澳门英皇娱乐场:信息公开指南
时间: 2021-04-30 08:40:09 字体: [ ]

(2021年4月)

为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及时、准确获取英皇娱乐棋牌:人民政府及英皇娱乐棋牌:人民政府办公室的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设法治政府,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711号),编制本指南。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

(一)公开内容

根据《条例》第三章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

(二)公开渠道

1. “英皇娱乐棋牌: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英皇娱乐棋牌:人民政府公报》;

3. 澳门英皇娱乐场:新闻发布会;

4. “我的连云港”APP;

5. 市档案馆、市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

6. 其他:报刊、广播、电视等。

(三)公开时限

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自该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依申请公开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下简称申请人)可以向本机关申请获取主动公开以外的政府信息。

(一)申请接收渠道

1.当面提交

澳门英皇娱乐场:办公室受理机构为政务公开处

受理地址:英皇娱乐棋牌:海州区朝阳东路69号1807房间;

受理时间:8:30-12:00,15:00-17:30(节假日除外);

联系电话:0518-85831098。

2.信函或传真提交

申请人可通过邮政寄送或传真方式向本机关提交申请

来信请寄:江苏省英皇娱乐棋牌:海州区朝阳东路69号,澳门英皇娱乐场:办公室政务公开处(收),请在信封上注明“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字样;邮政编码:222006。

传真号码:0518-85832112。

3.网上申请

申请人可登陆“英皇娱乐棋牌: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在政府信息公开专栏“依申请公开”页面,在线填写提交申请。

(二)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获取政府信息,应当填写《英皇娱乐棋牌: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申请表可在澳门英皇娱乐场: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专栏下载打印,网上申请的可直接在线填写。

2.当面申请的,应当出示有效身份证件;通过邮政寄送或传真提交申请的,应随申请表附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网上申请的,应上传有效身份证件扫描件或照片。

3.申请表应准确载明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获取政府信息的方式及其载体形式。所需政府信息内容描述应当指向明确,建议详尽提供特定政府信息的文件名称、文号或者其他有助于确定信息内容的特征描述。

4.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内容不明确的,本机关给予指导和释明,并自收到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作出补正,说明需要补正的事项和合理的补正期限。补正的申请不符合要求或者补正后仍然无法指向特定政府信息的,本机关将视情与申请人进行沟通,仍无法确定的,本机关书面告知申请人申请内容不明确,无法处理该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申请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不补正的,视为放弃申请,本机关不再处理该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三、收费标准

本机关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的收费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处理费管理办法》、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处理费管理办法有关事项的通知、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处理费收入收缴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规定执行。

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

英皇娱乐棋牌: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澳门英皇娱乐场:信息公开工作。

澳门英皇娱乐场:办公室政务公开处具体承办本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事宜,办公地址:英皇娱乐棋牌:海州区朝阳东路69号;联系电话:0518-85831098;传真号码:0518-85832112;电子邮箱:lygzwgk@126.com。(本邮箱仅用于接收信息公开工作咨询及有关意见建议,如需提交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请参阅前述“申请接收渠道”。)

五、监督和救济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本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投诉、举报,也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1557968001116.png

国家文件
省级文件
市级文件
澳门英皇娱乐场:工作机构及职能
英皇娱乐棋牌:人民政府办公室职能配置和内设机构 2019-04-02
关于印发《英皇娱乐棋牌:退役军人事务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 2019-04-01
关于印发《英皇娱乐棋牌: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 2019-03-31
关于印发《英皇娱乐棋牌:医疗保障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2019-03-31
关于印发英皇娱乐棋牌:人民政府外事与侨务办公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 2015-07-30
关于印发英皇娱乐棋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 2015-07-30
关于印发英皇娱乐棋牌:质量技术监督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2015-07-30
关于印发英皇娱乐棋牌:工商行政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2015-07-30
关于印发英皇娱乐棋牌: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 2015-07-30
关于印发英皇娱乐棋牌: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 2011-07-25
关于印发英皇娱乐棋牌:沿海地区发展办公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 2011-07-22
澳门英皇娱乐场:办公室关于印发英皇娱乐棋牌: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 2010-09-30
澳门英皇娱乐场:办公室关于印发英皇娱乐棋牌:旅游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 2010-09-30
澳门英皇娱乐场:办公室关于印发英皇娱乐棋牌:物价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 2010-09-30
澳门英皇娱乐场:办公室关于印发英皇娱乐棋牌:商务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 2010-09-30
澳门英皇娱乐场:办公室关于印发英皇娱乐棋牌:交通运输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 2010-09-30
澳门英皇娱乐场:文件
英皇娱乐棋牌
澳门英皇娱乐场:规范性文件
失效文件
人事任免
任前公示
公务员招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专项规划
计划总结
政府大事记
政务督查
英皇娱乐棋牌: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
时间: 2017-12-22 00:00:00 阅读次数: 字体: [ ]信息来源: 英皇娱乐棋牌: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英皇娱乐棋牌: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

英皇娱乐棋牌: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7年4月

目  录

序 言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二章 发展形势

第一节“十三五”时期人口发展环境

第二节 问题和挑战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四章主要任务

第一节 实施积极人口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1、加强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统筹

2、完善人口政策,形成政策合力

3、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第二节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建设人力资源强市

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增强人口健康素质

3、推进人口素质教育

4、持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第三节 优化人口空间布局 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1、加强人口与城市空间优化布局

2、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

3、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4、创新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第四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快养老事业发展

1、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

2、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

3、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4、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

第五节 保障重点人群权益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1、建立家庭发展支持体系

2、促进妇女儿童发展

3、关爱特殊社会群体

4、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推进依法治理

第三节 统筹规划实施

第四节 开展监测评估

序 言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要素,人口发展事关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家庭和谐幸福,事关连云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江苏省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英皇娱乐棋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按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编制《英皇娱乐棋牌: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阐明“十三五”时期英皇娱乐棋牌:人口发展思路、目标、重点和政策导向,是今后五年全市人口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澳门英皇娱乐场: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人口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强和改进人口服务管理,以人口性别比为重点扎实开展综合治理,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着力推进民生幸福六大体系建设,人口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人口增长保持稳定。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47.37万人,户籍人口530.56万人,分别比2010年末增加7.66万人、32.83万人。常住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1.92‰、4.93‰,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3左右。

人口分布状况改善。“十二五”期间,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城乡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城市宜居水平不断提升。人口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51.75%提高到2015年的58.7%,产业集聚、城市发展与人口流动互动性增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9.65万人。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2015年末市区总人口达到207.73万人,其中中心城区人口111.6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1.04%。

人口素质全面提升。人口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6.7岁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降到6.27/10万、4.19‰,出生缺陷发生率下降至2.27‰。人口受教育水平稳步提升。全市幼儿园中省优质园占比62.57%,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7.31%。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6.71%、97.24%,高考普通类本科达线人数连续五年过万人,18周岁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达54.62%,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9年。

人口福利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发展带动从业人员明显增加,“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1.3万人,2015年社会从业人数达250.30万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1%;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失业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88%、96.45%和97.73%,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0.07万人和42.29万人。养老服务业、残疾人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人力资源建设协调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成效显著。到“十二五”末,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70.69万人,年均增长率为9%,每万人口人才占有量为1359人。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开展创业培训6万人,创业带动就业人数3.1万人,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7.8万人;全市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99.2万人,农民工培训8.06万人,老年教育10.59万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递增。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优化,2014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首次超过第一产业,2015年一、二、三次产业劳动力从业人员数分别为78.90万人、80.50万人、90.90万人。

人口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人口基本信息数据实现与部级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二期)户籍业务信息备案接口的对接,维护机制实现自下而上的维护数据自动获取、传输、入库以及对数据更新维护的动态监管。实现跨地域户籍人口信息联网查询和人像提取、比对服务功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建成并投用,全市居民建档数突破480万。基层医疗卫生综合业务系统已覆盖全市2000余家基层医疗单位,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远程会诊覆盖率达65%。在全省率先启动“三个一工程”,累计发放使用居民健康卡114.74万张,健康卡的数量和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养老信息化服务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

人口服务和计生工作机制日益完善。平稳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效果,出生人口性别比降至110:100以下,出生政策符合率达90%,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新的工作机制已经建立并逐步健全。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经济政策得到落实并发挥较好作用。“15分钟计生服务圈”建设有了新的起色,覆盖城乡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基本形成。2015年,全市计划生育率92.60%,独生子女率60.7%,结育率89.84%。

第二章     发展形势

第一节“十三五”时期人口发展环境

从宏观政策环境看,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作出较大调整,全面实施单独两孩政策。连云港作为省内人口出生率较高的城市和劳动力输出大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剪刀差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从区域竞争层面看,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各地依托比较优势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后发优势不断增强,更大范围的区域合作和要素配置正在实现,国内区域间、城市间人才争夺程度总体加剧,相互赶超的格局逐步形成,连云港在未来人才要素配置的市场竞争中不仅要面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挑战,也将面临陆桥沿线其它区域中心城市的挑战。受生活成本、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综合因素影响,连云港引进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综合优势不明显,吸引力不强,建设人力资源强市面临诸多困难。同时,连云港作为四线城市的人口净流出压力依然存在,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将会呈现总量性不足和结构性短缺。

从连云港的发展阶段看,“十三五”时期是建设国际性海港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产业强市”发展战略,抓住用好“一带一路”等多重叠加机遇,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人口结构质量距离国际性海港中心城市新定位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要将人口规模、结构、质量有效提升至足以支撑产业强市、建设国际性海港中心城市的目标上来,任务依然艰巨。

综上判断,“十三五”时期连云港人口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人口问题将会是制约连云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全体居民共享发展的瓶颈性因素。要高度重视、正确认识连云港人口规模、结构与素质特点,统筹解决连云港人口发展的短期矛盾和中长期矛盾,全面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为“十三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问题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全市人口区域分布与城乡发展关系日益复杂,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外部要素关系仍然紧张,人口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人口发展的任务仍十分繁重。

人口分布不够合理。一方面,区划调整后,随着赣榆成建制划入市区,人口空间分布与城乡、经济布局不协调性增加,城镇化率偏低。另一方面,中心城区海州区与连云区之间因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存在差距,人口过度向海州区集中,新开发的区域连云新城、徐圩新区居住人口较少,缺乏人气。

人力资源矛盾突出。人力资源总量仍相对不足,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亟待加强,人事制度改革仍需深化;经济增速放缓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就业形势更趋复杂,就业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并将成为主要矛盾。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老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社会保险扩面空间不断收窄,供养负担日益加重,对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形成巨大挑战;养老服务供给不足,体系不健全、服务不规范\n,难以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层次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人口计生工作面临考验。人口发展形势不断变化,人口总量将维持惯性增长,但人口自然增长势能减弱,人口抚养比上升,性别比偏高,家庭功能弱化,劳动力趋于老化,计划生育空巢家庭养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等社会问题进一步凸现。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生殖健康服务、妇幼健康服务、计生技术服务等面临新的考验。

此外,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人口服务管理相对滞后,家庭结构变化在婚姻、生育、养老、残疾人服务等方面出现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做好预测分析,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引,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为主线,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保持人口适度增长。科学配置公共资源,不断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努力促使常住人口数量增加,调整优化人口区域分布。通过政策引导、综合管理和制度创新,建立起符合连云港实际的新型人口综合调控机制,为建设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和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原则。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做好人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治理人口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底线公平和机会均等,维护和保障每个家庭、每个公民的发展权益,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全体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统筹协调、系统推进的原则。促进人口调控中长期政策导向和短期刚性政策约束相结合,管调并重,堵疏并举,统筹推动产业结构、城市规划、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联动调整。把握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加强人口发展政策与相关社会经济政策的有效衔接,形成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社会政策环境。

坚持法治引领、政策推动的原则。坚持依法治理人口问题,更加注重发挥法律法规作用,不断提高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法治水平。完善人口发展政策体系,更加注重运用鼓励性政策措施,引导群众负责任、有计划地生育,提升家庭发展能力,优化人口素质结构,推动人口发展进入良性轨道。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原则。按照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推进人口发展领域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应对解决人口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人口总量标。平稳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保持低生育水平稳定可控。“十三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预计到202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在470万左右。

人口素质标。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8%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保持在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5年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2年以上;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开展职业培训100万人次;进一步壮大人才队伍,提升高层次人才比重,2020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00万人。人口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0/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以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0‰以内,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左右。

人口结构、分布标。出生人口性别比逐年下降并趋向正常,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合理。积极引导人口向中心城区新城、各县城区和重点中心镇区集中,着力扩大中心区域人口规模。

人口管理目标。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全市范围内公民户口通迁制度,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相适应,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权利,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

民生保障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十三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高校毕业生年末总体就业率不低于9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到75%,扶持城乡劳动者成功自主创业4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保障水平更高、可持续性更强。“十三五”末,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失业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6万人。

“十三五”人口发展指标体系

指标性质

指标

2020年

属性

人口数量

常住人口规模

470万左右

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7左右

预期性

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

1.6左右

预期性

人口结构

出生人口性别比

逐年下降

趋于合理

预期性

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

20左右

预期性

劳动年龄人口比例(%)

70左右

预期性

人口素质

健康水平

平均预期寿命(岁)

80左右

预期性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10

预期性

婴儿死亡率(‰)

≤6

预期性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0

预期性

人力资源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60

预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2以上

约束性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5以上

约束性

人力资本投资比例(%)

17左右

预期性

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比例(%)

6

预期性

人口分布

人口城镇化

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

68

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

58

预期性

人居环境

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

72

约束性

地表水国控断面优于类水质比例(%)

70

约束性

林木覆盖率(%)

24

约束性

人民福祉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4.2左右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2.3左右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预期性

农村贫困人口动态脱贫率(%)

100

约束性

基本公共服务

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97

约束性

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的比例

100

预期性

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参加升学考试的比例(%)

100

约束性

每千人口医疗床位数

≥6

预期性

养老服务

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

95%

约束性

千名老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数(张)(按户籍人口测算)

40

约束性

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比例(%)

>50

约束性


第四章主要任务

第一节 实施积极人口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1、加强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统筹

深化人口中长期均衡发展战略研究。按照“建设国际性海港中心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充分考虑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性、基础性影响,准确把握人口变动趋势,科学规划人力资源发展和人口布局确定人口中长期均衡发展的数量性和结构性战略目标,为人口决策提供支撑。开展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实施主体功能区人口布局优化战略,消除人口与资金等生产要素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空间均衡。把人口发展战略纳入地区发展总体战略,同步推进实施。建立健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发展影响评估机制,积极应对和防范人口安全风险,形成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社会政策环境。

2、健全完善人口政策体系

围绕人的服务需求、权益保障和全面发展,按照“公平、共享、和谐”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男女平等、养老服务以及人口迁移流动等方面政策,清理废止不合理的限制性、歧视性政策规定,制定促进家庭发展和推进各功能区人口均衡发展的配套政策,逐步形成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加强地区、部门之间人口发展相关政策的衔接、配套,完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

3、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稳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取消两孩以内生育审批制度,实行两个以内孩子生育登记制度,简化再生育审批程序,推进承诺制。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强化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完善“宣传倡导、利益导向、全程服务、打击‘两非’、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估”工作机制。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完善出生实名登记和性别统计制度,强化孕期服务和孕情监测,定期进行督查评估。改进执法方式和管理模式,推行避孕节育方法知情选择,推进阳光计生、诚信计生行动,深化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完善和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制度。注重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实施家庭发展项目,全面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推进医疗卫生、计生服务资源整合,增强卫生计生公共服务供给,加强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单位创建活动,依法依规查处政策外生育行为

第二节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建设人力资源强市

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加强出生缺陷干预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孕前优生、孕期保健、产前诊断、儿童保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做好孕产妇和婴幼儿保健工作。普及优生优育和预防出生缺陷的科学知识,加强对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的指导。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加快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步伐。做好农村待孕妇女免费增补叶酸项目,落实农村妇女妇科疾病定期检查和住院分娩补助制度。

2、增强人口健康素质

深入推进“健康连云港”建设。构建现代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卫生监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积极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扩大健康服务供给。巩固和发展卫生创建城镇成果,共同推进环境整治、生态文明建设和美好家园建设,依法加大水、大气、食品安全、职业病危害等治理力度。加快体育强市建设,引导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大体育与医疗、养老等融合力度。

专栏1 人口质量与发展工程

一、家庭生育计划调控工程

1、围绕“生得起、生得出、生得好”,建立完善生育支持体系,推动卫生、托幼、教育、社保、就业等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政策完善,为家庭生育计划调控提供保障条件,鼓励按政策生育,促进家庭自主安排生育。

2、建立完善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建立出生人口预报制度,加强人口形势分析研究,探索建立人口总量调控机制。

3、争创省级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区)2-3个,力争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1-2个。

二、人口素质提升项目

1、研究出台提升人口素质的政策意见,明确细化各级各部门职责,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联动性。

2、建立完善出生缺陷三级干预新模式,完善出生缺陷防治的政策措施和运行机制。

三、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专项行动

1、健全完善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2、每年组织开展集中专项治理活动,严厉打击“两非”行为和采血鉴定性别违法行为。

3、建立健全“两非”前科人员数据库、性别比偏高地区重点管理、区域协作、半年度性别比定量分析评估通报等制度。

4、完善省级以上重点项目县管理机制。

四、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公共服务均等化项目

1、建立“政策统筹、保障有力、信息共享、科学评估”运行机制。

2、完善流动人口基本卫生计生服务项目。

3、健全流动人口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依托社区实时采集、动态录入、及时更新的流动人口信息制度。

五、幸福家庭建设项目

1、围绕“文明、健康、优生、致富、奉献”主题,分解落实“家庭文化建设、家庭健康促进、家庭致富发展、家庭困难救助”四大行动工作任务,制定“幸福家庭建设”项目文本,制定分年度推进计划。

2、强化示范引领,创建一批幸福家庭示范县区、乡镇、村居及示范户。

3、依托项目积极拓展幸福家庭建设内涵。以创建幸福家庭活动为载体,整合资源,实施计生家庭能力建设、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青春健康援助、老年健康服务和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等项目试点,力争部分项目进入国家试点范围。


3、推进人口素质教育

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幼儿教师专业水平,专任教师上岗持证率达到100%,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占比达80%以上,专科及以上学历达100%以上。大力开展省优质园创建工作,到2020年,幼儿园服务区制度初步建成,省优质园占比达90%。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出台《英皇娱乐棋牌:关于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完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7所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15个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水平建设。探索建立重大公共政策道德含量评估机制,显著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专栏2  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升工程

1、健全职业培训制度

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建立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培训体系,推行覆盖城乡、贯穿各阶段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高技能人才政策体系。深化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改造一批以高技能培训为主的公共实训基地,创建高技能人才公共训练园区。“十三五”期间新增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2、完善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

制定发布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工种目录,建立以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能力证书为主要评价依据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普惠均等的培训补贴。

3、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培训模式

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和残疾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分类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失业人员转业转岗、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和基本职业技能免费培训等专项行动计划。鼓励企业自主开展培训,新员工上岗培训比例不低于80%,每年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2万人。

4、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

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每年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6万人次。每年新增省“产业人才”高峰资助项目15个,举办3期以上重点产业(行业)优秀人才赴外学习培训班;五年共组织150名高层次人才参加国际化培训。实施国家及省澳门英皇娱乐场:特殊津贴人才的推荐选拔,培养一批突破关键技术、引领学科发展、带动产业转型的领军人才。实施“新型技能大军培育工程”和“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每年培养高级工9700名,技师、高级技师300名。鼓励在连院校与国外知名职业院校合作办学,推进技能人才国际化进程。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完善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建立岗位使用制度。推动各行各业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带动广大劳动者技能成才。


4、持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实行以目录为导向的人才引进机制,健全完善柔性引才模式,创新政府、社会、个人相结合的人才投入模式。加强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十三五”期间,与10所重点高校签订人才工作合作协议;引进硕士3000名、博士200名;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00人,其中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0人;新建国家、省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单位)6家,新引进外国专家250人次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健全服务体系,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保障等政策措施,拓展人才服务内容,开发人才服务产品,建设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市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加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引进外国智力示范单位(基地)建设,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分层分类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职称评审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推进职业技能鉴定方式改革,引导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

专栏3  人才引培系统工程

1.产业人才发展行动计划

开展产业人才动态监测,加强产业人才预测预警;围绕推进英皇娱乐棋牌: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加大产业创新型人才和团队引进培养力度,大力实施产业人才“131”培训计划;依托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人才载体功效,培育一批科教结合产业的人才创新基地;依托英皇娱乐棋牌: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重大科研、工程等项目,在项目开发中培养产业人才;完善企业博士后工作制度,把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成为产学研相结合和创新型人才集聚的重要基地。到2020年,新增产业人才2000人。

2.百万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

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举办5期高级研修班,培养2000名左右高层次专业技术骨干人才;组织500名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开展知识更新培训;培养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0万人次。

3.52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培养选拔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20年,重点培养50名在科学技术领域贡献突出的市级知名专家,200名贡献较突出的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000名有发展潜力的市级知名专家和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后备人才。

4.招才引智工程

深入对接省“外专百人计划”,新建国家、省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单位)6家,引进外国专家250人次,组织150名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参加国际化培训。

突出“一带一路”和沿海开发主题,围绕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推动政府、企业、高校院所、驻连部省属单位联动,面向海内外引进一批理念新、层级高、能力强的高级管理人才、高端专业人才和复合型领军人才。到2020年,引进高级管理人才、高端专业人才各1000名,复合型领军人才200名。

5.新型技能人才培育计划

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建设3家包括港口物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专业培训的公共实训基地。依托骨干企业、职业技术院校等,建成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0个。实施“千名企业首席技师培养计划”,加快培养一批社会紧缺、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带动各类技能人才梯次发展。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新增1500人。

6.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工程

积极打造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品牌,推进开发区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筹建工作,培育本土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来连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每年举办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培训班2-3期,培训人员500名,鼓励从业人员参加全国职业资格考试。

7.行业人才协同发展计划

推进“一行业领域一人才工程”,发挥行业主管部门集聚专业人才作用,推动各类人才发展齐头并进。开展高层次医学人才引进培养行动,支持医药卫生科研攻关活动,培养20名医学领军人才、80名医学创新人才和100名医学重点人才;开展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行动,组织实施“港城名师工作室”、“青蓝课程”两个品牌项目,组织实施“学术大师和特聘教授”引进计划,实施江苏省乡镇骨干教师培育工程和市级教育领导人才培育工程,培养500名教育名师、学科带头人和名校长预备人才;开展文化名家和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培养引进行动,鼓励高校、文化单位共同培育文化产业人才、文化科技专家和文化经营管理专家,培养引进500名高层次文化人才。


第三节 优化人口空间布局 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1、加强人口与城市空间优化布局

优化城市人口空间布局。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人口发展区域整合为指引,推进城市组团开发,围绕“两轴一环三圈”,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集聚城市人口。完善开发园区的城市功能。加强开发园区的高标准开发,实施住房与人口联动调控计划,促进房地产开发与人口布局相结合,促进人口居住合理分布。实现人口流动、区域规划、产业协作、区域交通、市场优化、环保共治和社会管理的联动发展。加快主城区、港区、赣榆区一体化发展。围绕建设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以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合理分布各区内外产业劳动人口和生活居住人口,加强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统筹。推动城市规划功能整合,优化人口空间分布,实现人口规模布局与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科学配置。推进主体功能区人口布局优化。依据各区、各功能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区域功能定位及社会发展态势的不同特点,确立各区域人口发展及调控计划目标,使人口分布与区域形态、功能相适应,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人口分布格局。

2、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推进实施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社会管理一体化,促进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在城乡间平等交换、合理配置,把社会事业的重点放在农村和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就业服务城乡均等,加大经费投入,在场所建设、硬件设施、信息化提升等方面作出统筹安排,全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服务质量。合理提升统筹层次,在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逐步实现全市标准统一。着力提高“农业现代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市民化”水平,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扩大就业规模在产业强市进程中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拓展就业新空间完善服务机制,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落实好税费减免、社保补贴、援企稳岗等优惠政策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等便民措施,形成促进充分就业的综合效应和持续动力。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加强返乡农民工就业帮扶工作,逐步减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落实失业保障、社会保险补贴、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扎实做好对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建立多渠道的创业扶持资金投入体系,扩大创业引导资金池。

专栏4  农业转移人口合法权益保障工程

1、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保障工程

将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教育现代化建设和财政保障范围,逐步纳入输入地普惠性学前教育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范围。到2020年,随迁子女与户籍学生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参加升学考试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的比例达到100%。

2、就业能力提升工程

加快县城和重点中心镇产业发展,积极开发适合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岗位,拓展农民就近就地就业空间。完善城乡就业失业登记制度,整合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面向农业转移人口全面提供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完善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与城镇户籍就业人员平等享有就业创业服务、培训指导。

   3、医疗卫生计生服务水平提升工程

调整农业转移人口医疗卫生计生服务管理体制,并根据常住人口规模和社区分布状况,均衡合理配置城镇公共医疗卫生计生服务资源,将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基本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体系,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基本医疗卫生计生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家属纳入当地医疗救助范围。

4、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工程

建立健全各类居民的社会保险电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在市内实现联网运行和各类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无障碍转移接续。严格执行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有关规定,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平等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逐步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加大帮扶救助和“爱心助保”力度,帮助参保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早参保、长缴费。


4、创新人口服务管理 

完善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以连续居住年限、就业年限和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为条件,逐步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教育资助、就业扶持、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权利,逐步享有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资格。完善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实际居住人口登记制度,妥善解决无户口公民的户口登记管理问题。大力推进市级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建设。分类完善劳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房产、信用、卫生计生、税务、婚姻、民族等信息系统,以市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为基础,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共享和综合利用。

专栏5  人口信息化建设工程

1、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建设

建设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完善部门间人口信息共享制度,推进人口信息实时交流、比对和监控。研发人口综合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建设人口和计划生育数字移动智能平台等业务管理系统,提高社区和农村信息化水平。

2、人口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以一体化为目标,实现向“大服务、大数据、大平台”的转型升级,提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发行和应用,实现与全民参保登记的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全面开通社会保障卡应用目录项目,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人手一卡”,“一卡通用”。加快金保二期工程建设,实现对各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及其服务机构、服务人群、服务功能的全面覆盖。按照大集中、一体化的要求,深入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业务领域重点信息系统建设。用好国家统一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平台,畅通劳动者跨地区就业、跨制度流动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通道。加快完善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实现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并逐步扩大到符合转诊条件的异地就医人员住院费用构建与税务、工商、公安、经信、统计、金融机构等部门进行数据交换共享的机制,推进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监测分析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全面推进网上服务大厅建设,整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门户网站、12333、移动应用和自助一体机等电子服务渠道,拓展网上服务事项范围。

3、区域健康信息平台

按照“高效统一、系统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原则,逐步实现各领域人口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制度对接。推进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加快信息传输主干网建设,健全全员人口、服务资源、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决策支持等5大数据库。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4、人口信息化便民服务平台建设

配合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建立跨区域双向转诊服务应用,促进有序就医。探索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积极发展疾病管理、健康管理等网络业务应用,推进网上预约、线上支付、在线随访、健康咨询和检查检验结果在线查询等服务。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建设,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建立规范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探索建立面向城乡居民的全科医生健康管理服务系统,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康复治疗、健康咨询与评估、疾病筛查、跟踪随访等,强化健康管理服务。开展居民健康信息服务,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整合居民健康管理及医疗信息资源,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第四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快养老事业发展

1、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

加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城市重点建设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构建“嵌入式”社区公共养老服务设施;统筹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养老服务专项资金适当向农村倾斜。2020年,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大力培育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组织、企业,承接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落实国家、省、市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完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到2020年,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10%以上。推进社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融合,实现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加快“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建设。

2、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

着力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强化托底保障功能,对城乡特困人员、孤老重点优抚对象实行政府供养,对低收入和失独老年人提供低偿养护服务。推进经营性服务的公办养老机构市场化改革,鼓励和推动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到2020年,50%以上公办养老机构完成市场化改制任务。优先发展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加强合作,开办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中心、老年医院等。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到2020年,市、县(区)要新建1所以上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大力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床位在1000张以上大型养老机构,积极引进境外养老服务的品牌、专业人才、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鼓励境外投资者在我市独资或合资、合作举办设立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机构建设。到2020年,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床位使用率达到60%以上。

3、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居家养老基础性地位。到2020年,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到2020年,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养老床位占养老总床位比例70%以上。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融合发展,到2020年,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比例50%以上,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95%以上,居家老人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90%以上。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引导、监督和管理,出台相关养老服务的法规配套文件,依法保障养老服务机构老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4、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

加快建设多元、多层、多样的养老服务网络。到2020年,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率分别达到80%、40%,养老床位总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40张,全市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养老机构床位数占比达到70%以上,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达到50%以上,养老护理人员岗前培训率达到100%、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加快养老服务产业培育。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要求,重点培育县、区级老年服务产业园区及乡镇(街道)老年服务街区,支持和扶持龙头骨干养老服务企业,培育养老服务连锁品牌。发展休闲健康养老服务业。建设一批具港城特色的现代养老、康复、康体、美体、养生产业项目。加强老年用品的研发、生产与流通。推进养老服务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提高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放大资源要素的整体效能。

第五节 保障重点人群权益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1、建立家庭发展支持体系

完善家庭发展政策。完善税收、抚养、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减轻生养子女家庭负担。完善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加大对残疾人家庭、贫困家庭、老年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等的帮扶力度。完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制度。进一步完善特别扶助制度,开展特困人员供养和临时救助。提高专项事务管理服务水平。加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推动建立“以家庭监护为基础、社会监督为保障、国家监护为补充”的监护制度。创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无民事行为能力流浪乞讨人员发现救助率100%。持续深化殡葬改革,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海葬、骨灰堂等生态节地殡葬,公墓绿色殡葬覆盖率100%。

2、促进妇女儿童发展

加强妇幼保健机构队伍建设。妇幼保健人员编制按照每万人口1名配备,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临床医务人员按照国家规定床位与医务人员1:1.7的编制标准配备。加强基层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提升孕产妇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和妇女儿童常见病防治水平,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推动基本生育全程免费服务,改善孕产妇、青少年、儿童心理和营养状况。预防儿童意外伤害,增强母婴急救能力,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实施“圆梦女孩志愿行动”,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推动建立女孩及计划生育女孩家庭利益导向政策。依法保障儿童各项权益。建立完善困境儿童基本生活、医疗、教育、康复、监护等分类保障政策。推动建立与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供养、残疾人补贴等制度相衔接的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机制。推进优质健康资源建设,实施高位优质均衡教育,进一步提高儿童享有公共卫生服务、受教育水平。

3、关爱特殊社会群体

实现贫困人口动态脱贫。完善相对贫困人口认定纳入机制,坚持因户施策、因人制宜,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就业创业,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健全完善保障残障人基本权益政策法规,完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残障人按比例就业、加快推进残障人小康进程等方面,加大政策落地力度;加强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加快发展托养服务和残疾人养老服务。帮扶生活困难群体。坚持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确保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继续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自然灾害受影响群体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政策。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贯彻落实民族平等政策,保障少数民族的各项权益。保障服刑人员及其家属的权益。

4、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强化公共服务功能。推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资源与人口均衡布局,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便民市场、社区养老、公园绿地、医疗卫生、文体娱乐等设施,构建10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进一步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公共服务功能,加快科技馆、美术馆建成运营,健全城市公共设施配套服务功能。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明确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保障公共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健康养老、文化体育以及公共安全、公共交通、生态环境、公共法律服务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拓展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范围,以居住证为依据,推动按常住人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适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增强服务项目内容,合理引导预期。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人口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统筹研究、制定人口发展相关政策,强化地区、部门协作,协调解决人口发展的重大问题。建立人口政策协调制度,推动部门间、区域间的相关经济社会政策与人口政策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完善人口目标管理考核机制,把人口发展纳入县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人口发展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县区政府绩效考核目标。

第二节 推进依法治理

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不断提高人口发展相关部门工作法治水平。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人口问题的综合治理,构建完善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人口发展多元治理机制。

第三节 统筹规划实施

各县区政府要充分认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将人口发展作为政府决策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各地区应根据本规划和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与地区总体规划、有关专项规划相衔接,同步推进任务落实,定期报告进展情况。各级人口管理责任部门应以本规划为基本依据,按各自职能范围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和行动方案,确保本规划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切实得到组织和落实。

第四节 开展监测评估

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战略性系统工程来抓,建立健全人口发展指标体系和人口动态监测评估机制,定期组织监测、跟踪人口发展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在“十三五”中期和期末,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对本规划的实施进行评估。